金秋时节,中国网球赛季迎来了一场场精彩赛事。
从北京的中国网球公开赛到武汉网球公开赛,再到举世瞩目的上海大师赛,网球赛场上,每一场比赛都牵动着无数观众的目光。然而,在激烈的球员对决背后,还有这样一群默默付出的身影——他们,就是球童。
球童作为赛场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以其迅速、精准又无声的服务,保证了比赛节奏的连贯与顺畅。他们是球员之外赛场上最忙碌、也是最安静的角色。
球童制度由来已久,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。当时,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开始设立球童岗位,球童多是来自慈善机构或学校的孩子。尽管任务单一,仅需捡球、传球和递毛巾,但球童们的存在大大提升了比赛的流畅性。
随着职业网球的兴起,球童逐渐成为赛事体系的重要环节。以四大满贯赛事为例,法网自1974年起建立了全国选拔机制,澳网的球童则主要来自维多利亚州的学校,尤其集中于举办地墨尔本及周边地区。经过专业培训,他们在赛场上的每个动作都执行着统一的标准。比如,传到球员手中的球需要保持合适高度,既精准又高效;中线球童与底线球童之间的传球,更需做到贴地滑动,无需多余动力。
不论是递毛巾、撑伞,还是赛后退场,每一个细节都有清晰的规范。正是这群低调的“影子”,在赛场上默默融入比赛,为比赛提供坚实保障。
竞争同样存在于球童之间。在许多赛事中,每场比赛结束后都有评估员记录球童的表现,速度、准确性、配合度均是考核指标,表现出色的球童才能参与到后续更高规格的赛事中。
今年在中网赛场上,八名来自澳网和法网的优秀球童与中国球童一同服务比赛,他们出色的执行力赢得了球员与裁判的广泛称赞。一位14岁的法国球童艾丽丝,曾两次服务法网,这次在中网她同样展现了高水平的标准操作,她的表现还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话题。另一位16岁的澳网球童娜西妮,首次来到中国参赛。这位曾在澳网男单决赛中服务的球童,感慨于全球赛事间的职业化统一节奏。
中网球童负责人表示,对年轻的球童们而言,这不仅仅是一次服务岗位的体验,更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,是专注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过程。对他们而言,每一次奔跑、每一次抛球,都是成长路上的一步探索。
在武汉网球公开赛上,也有着属于球童的独特故事。15岁就成为首届武网球童的闵志超,如今已成长为一名球童培训师。从参与者到指导者,他用自身经历更好地帮助新一代球童。“我曾感受过第一次上场的紧张,也体验过成功配合后的成就感,”闵志超说,“现在我希望把这些经验传递给年轻人。”
中国的球童培养体系正在日渐完善,与国际接轨。自2012年中网启动“大满贯球童交流计划”以来,已有80余名球童走上澳网和法网等赛场。他们不仅带回全球顶级赛事的经验,也为提升国内球童标准打下了基础。今年,10名优秀球童将分别赴2026年澳网和法网,为职业网球赛事提供服务。
当赛场上的球员挥拍拼搏、观众全神贯注时,总是有一只球静悄悄地落入场边,又有另一只球及时传递到球员手中。球童的每一次动作,虽然不起眼,却成了这项运动最默契的配合之一。
那些奔跑的小小身影,既是赛场上默默的支撑力量,也是充满希望的未来代表。他们用专注和坚韧,为网球运动注入了一股别样的年轻能量。在赛场和人生旅程中,他们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。





